甘肃武山:蔬菜大棚成农户致富“聚宝盆”

作者:佚名   来源:    时间:2016-05-17   点击数:     【字体:

春夏之交,正是天水市武山县菜农最忙碌的时候。洛门镇孟庄村村民孟福应每天早早来到蔬菜大棚,保土浇水、除草施肥……悉心“伺候”。这几年,通过科技扶贫,不但家里的4个老旧大棚改造升级成钢架大棚,孟福应还学会了套种、复种等先进实用技术,蔬菜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一个棚的收入由过去的8000多元提高到如今的12000元。

在武山,和孟福应一样,依靠科技扶贫、科学种植富起来的农户还有很多。近年来,武山县科技当先,依托蔬菜生产优势,高标准建设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先后引进400余个新品种,大范围推广实用新技术,不断提升蔬菜科技含量,将蔬菜产业做出了大文章。如今,武山的蔬菜不但走俏全国,还远销东南亚、欧盟等国。

截至2015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总产量120万吨,产值突破22亿元,蔬菜生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50%。去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23元,居全市贫困县第一,全县减贫3.6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78%。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近20万菜农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

走进四月的武山,满眼春意,培育中的小番茄、辣椒等特色蔬菜正在开花挂果。放眼望去,整齐的蔬菜大棚遍布河谷两岸,一辆辆农用三轮车穿梭其中,一派繁忙景象。

武山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大县,又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六盘山特困片区县,自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之后,如何实现蔬菜种植的规模化和高效化,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就成了当地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和考量,武山县确定了实施蔬菜提升工程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特色蔬菜产业为核心,以蔬菜大棚改造升级为切入点,加快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蔬菜规模化布局、整流域开发、标准化生产、公司化经营,逐步形成了“蔬菜主导、多业并举”的富民产业格局。

依托环境和区位优势,武山县全力推进“一园一区四片两带”蔬菜富民产业基地建设,即高水准建设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实施大棚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渭河川道10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打造特色蔬菜基地,建成大南河、山丹河、榜沙河、漳河四河流域示范片;重点发展高效旱作复种蔬菜和正茬蔬菜,开创山区群众致富新途径,建设浅山半干旱区和高海拔二阴山区蔬菜种植示范带。

在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下,武山县又在渭河及其支流建成城关清池等6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核心示范区,马力北顺等7个设施蔬菜标准园,以及洛门孟庄等11个市级蔬菜科学发展示范点,形成了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地膜覆盖、露地栽培、间作套种和复种蔬菜“六大模式”的协调发展,高、中、低档齐头并进。

在由点及面的推动下,武山县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长,去年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底贫困村新增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增加产值4545万元。此外,通过引菜上山工程,在半干旱山区通过旱作复种和正茬蔬菜两大举措,科学轮作,全面推广了“菜—粮—油”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和“种植+”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设西梁旱作农业示范点,种植群众亩均增收4000元以上,人均增收800元以上,真正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在西梁旱作农业示范区,四门镇咀儿村村民汪巧义告诉记者,家里80%的收入来自蔬菜种植,现在蔬菜亩产值大概是3500元-5000元,比过去种粮食划算多了。“这两年我们还掌握了架豆王、油菜籽复种技术,收成更好了,今年我又扩大了种植面积。”汪巧义说。

科技特派员包村入户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按照这一思路,武山县先后引进辣椒、黄瓜等蔬菜优良品种400多个,水肥一体化栽培、温室智能控制等新技术30多项,推广钢架大棚、太阳能杀虫灯等新设施、新装备20多种,可以说科技已经“渗透”到蔬菜生产的每个环节。两年来,仅新建钢架大棚就达到9645座5000亩,设施棚档次和生产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大大改善了困扰农民的大棚病。

有了新技术、新设备,还得有人会用。为确保蔬菜园区种植有计划,技术服务有保障,武山县全面开展科技特派员包村入户。每年选派70名科技特派员和10名农民技术员,重点开展对9个蔬菜核心示范园区的科技承包。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312名,带动贫困户1752户。科技特派员王江俊向记者介绍,去年,他包的邓湾村油菜地复种架豆王模式种植面积达到户均3亩到5亩,小麦复种西葫芦、红萝卜玉米套种等模式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还通过大讲堂的形式,从技术指导和理论传授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村民们有任何疑问都能及时得到解决。”王江俊说。

一面是科技特派员包村入户推广新技术,另一面,为了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武山县先后与中国农科院、江苏绿港、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公司进行交流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和人才培养。制定了韭菜、番茄、莴笋等14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广泛应用集约化育苗、嫁接、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并在全省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目前,全县蔬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2万亩,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

武山县蔬菜局局长杨盛平,亲历了近年来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现在拼的都是科技,农民种菜有了好品种、新技术,不怕病虫害,更不愁销路,如今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他颇有感触地说。

科学规划打通销路

随着蔬菜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武山人的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几年来,引进番茄、辣椒、黄瓜、叶菜等13类蔬菜新品种56个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新认证高楼辣椒、北顺黄瓜、西梁架豆等5个绿色A级食品,先后注册了山丹“盘龙”牌韭菜、马力“红民”牌黄瓜、滩歌“黑池”牌西红柿等25个蔬菜商标,新认证高楼航椒“八院”“铁笼山”“武山蒜苗”等品牌。这些品牌在成就武山县成为“中国韭菜之乡”“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的同时,也为武山蔬菜走出国门增加了砝码。

如今,武山县依托洛门镇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了以洛门、城关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马力、滩歌等乡镇农贸市场为支撑点,村头、路口微型市场为基础的流通体系,实现了大市场与产地菜农的有机连接,使蔬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和地区,洋葱、马铃薯和脱水蔬菜出口到韩国、日本、欧盟等地。与此同时,利用金陇、森源果蔬等一批蔬菜产业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了集万吨果蔬恒温库、拣选分级、配送管理为一体的金鑫冷链物流,形成了蔬菜贮存、加工、包装、运销一体化、“天网”“地网”融合化的营销体系和“万户种蔬菜、千家搞运销、百企跑市场”的营销格局。洛川镇森源果蔬公司总经理吴晟年告诉记者,去年洛门镇蔬菜批发市场的年交易蔬菜7.3亿公斤,交易额达到8.5亿元。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武山县早早谋划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全县将聚焦年内实现整县脱贫的目标,以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着力打造3个市级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重点支持复种蔬菜和正茬架豆种植,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打造全国蔬菜产业强县。“到‘十三五’末,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将稳定在40万亩左右,蔬菜产值预计突破30亿元。”武山县委书记索鸿斌充满信心地说。

版权所有 ©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 2022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沣源路452号云南农业大学西校区国家工程中心

电话:0871-65229850,65229897  邮编:6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