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吉林省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吉林省长白山区域的25个县(市、区),由于地形、植被、水源、温湿度、昆虫种类等放养林蛙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为林蛙自然繁衍提供了最佳生境,故而该区域出产的长白山中国林蛙体大、发育快、繁殖力强、产油率高、油质好,其蛙油药用价值高。
2003年04月14日,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对“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3年第34号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长白山中国林蛙雌蛙的干燥输卵管入药,称中国林蛙油,又称哈蟆油,俗称田鸡油、哈什蟆油、蛤蚂油、哈士蟆油等,1985年开始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理化成分
1934年,日本学者保田晴光等对林蛙油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林蛙油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占油总量的56.3%(纯蛋白质40.71%),从蛋白质中分解得到10余种氨基酸,主要为谷氨酸12.9%、甘氨酸8.58%、缬氨酸3.78%、羟脯氨酸7.74%、酪氨酸5.21%等。此外,油中含脂肪4.37%、碳水化合物9.65%、氮9.04%、无机物3.96%(其中灰分3.7%、磷0.26%及微量的硫)。
1940年寿田文次郎等日本学者也对吉林产的林蛙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及药理的研究,表明林蛙油极富吸水性,成分大半为蛋白质,水分6.11%,脂肪3.74%,无氮有机物27.21%,含氮有机物49.46%,矿物质3.76%,并含有相当的磷、硫及多种激素、维生素A、维生素D等。药理试验表明,林蛙油对小白鼠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影响,且能延长雌性小白鼠的兴奋期。
1982年中国学者王丽兰等人对吉林产林蛙油进行了一般成分、氨基酸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林蛙油含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无氮浸出物等一般性成分,并含有色氨酸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41.66%(干品计),且含有K、Na、P等13种微量元素。此外,从林蛙油脂溶性物质中鉴定出了3种单体成分,分别是:雌二醇、胆固醇、维生素A。
1985年王春霖等人对林蛙油的甾体激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蛙油中含雌二醇52.3±5.89皮克/100毫克、孕酮187.9±19.4皮克/100毫克。
1990年王丽兰等又分析了林蛙油中核酸含量,其中水分6.72%,DNA0.13±0.01%,RNA2.56±0.06%。
1991年林纪娴等对中国林蛙与中华大蟾蜍输卵管几种脂溶性维生素进行了比较分析,林蛙输卵管中3种脂溶性维生素(A、D、E)含量均较高,分别为蟾蜍输卵管的1.53倍、1.52倍和1.73倍。
1996年赵文英等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林蛙油石油醚提取物分离出的脂肪酸进行分析,检定出16种脂肪酸及6种脂肪酸乙酯;1997年从林蛙油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种化合物,分别为胆甾—3,6—二酮、胆甾醇、胆甾—4—烯—3—酮。
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林蛙油味甘、咸;性平。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之功效,用于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等。
2、文献报道的中国林蛙油主要药理作用
(1)中国林蛙油的脂溶性成分能促进雌性幼鼠提前进入性成熟期,对小白鼠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影响,能延长雌性小白鼠的兴奋期。
(2)通过小鼠增重、游泳、耐高温等试验认为中国林蛙油有强壮作用。对小鼠进行抗疲劳的游泳试验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游泳时间平均提高28%。并证实了对小鼠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3)中国林蛙油石油醚提取物抗应激和抗疲劳作用较好,对肾虚动物作用尤其明显。
(4)中国林蛙油甲醇提取物镇咳祛痰作用明显。
3、已知中国林蛙油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1)应用其脂溶性成分对杂种小白鼠雌体进行催情实验证明,林蛙油可以促进幼鼠性成熟,其中雌二醇含量高,作用最强。
(2)维生素A、D、E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强壮、延缓衰老诸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3)磷脂具有溶解和清除某些过氧化脂质、调节内分泌体系、延缓衰老等作用。
(4)不饱和脂肪酸是合成前列腺素所必需的前体,故有防止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结的作用,可降低血脂,软化血管,防治高血压和冠心病。
(5)多糖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肿瘤、心血管病均有疗效。
林蛙分类
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原动物的分类学地位:
两栖纲(AMPHIBIA)
无尾目(SALIENTIA)
蛙科(Ranidae)
蛙属(Rana)
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Rana chensinensis changbaishanensisWei et Chen)
体态特征
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皮肤颜色随季节变化而有所变化,秋季多为褐色。
头部形状扁宽,长度略小于头长或相等。口阔,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颚,吻棱较钝,口内锄骨齿2短,斜行。鼻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眼大,凸出。眼后方鼓膜显著,呈正圆形,黑色,其直径为眼径的2/3。头侧眼后缘及鼓膜处有三角黑斑。
皮肤上有很多细小的痣粒,体侧分布较多。背侧褶不平直,在鼓膜上方略斜向外侧,随即又折向中线,再向后延伸达跨部,至颞部形成曲折状。侧褶间有少数分散的疣粒,并参有较大块红色斑纹。肩部有一“∧”形黑色条纹。
背部及四肢背侧有显著的黑色横纹。腹面皮肤光滑,雌性黄色或红黄色,有褐色或红褐色斑点,雄性灰白色或红黄色,有褐色斑点,下颚部近乳白色。前肢短壮,与后肢股部等长。四指,指端圆,指细长略扁,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及内外掌突均较显著。雄性第一指内侧有二个发达的灰色婚垫,交尾时用于抱住雌蛙腋部。后肢长,胫跗关节前伸达眼或略过之,跳跃性颇强。蹠部有显著的长圆形的内蹠突起,外蹠突起消失。蹼发达,为膜状。第四趾最长,第三、五趾等长,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跖突窄长,外跖突小圆。
无外声囊,雄蛙有一对咽下侧内声囊。
雄性成蛙躯干内侧较瘦,长6—7厘米;雌性成蛙躯干部肥圆,长6.5—8.5厘米。
品种来源
(1)名称考证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俗称哈什蟆、红肚田鸡、蛤蚂、田鸡、雪哈、蛤蟆、巴拉蛙等,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区域,是中国一种重要的野生药用动物,其干燥输卵管即为中外驰名的珍贵中药材——哈蟆油。
“哈士蟆”、“中国林蛙”的名字在历代本草中均无记载,《本草图经》(宋·苏颂)虾蟇项下:“……又有一种大而黄色,多在山石中藏蛰,能吞气饮风露,不食杂虫,谓之山蛤,山人亦食之,此主小儿劳瘦及疳疾等最良。”《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转述了《本草图经》中对山蛤的描述,并将其从虾蟇项下分出单列,以示其在体型、生态、颜色上与虾蟇一类有别。 [1]
品种考证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是PereDavid于1875年根据秦岭殷家坡的标本订名的。1940年,Pope和Boring在研究中国两栖类时认为,中国林蛙是欧洲林蛙的一个亚种,即Ranatemporariachensinensis。我国研究两栖类动物鼻祖刘承钊在《中国无尾两栖类》(1961年)一书中使用了Ranatemporariachensinensis一名,并指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的中国林蛙在体形大小、粗壮、后肢长短、胫骨粗细和输卵管的吸水量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但未继续深入研究。
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今俗称长白山中国林蛙。
由于这一亚种个体肥大,雌蛙输卵管粗长,吸水力强,质量上乘,应用历史悠久,建议各种医药书籍所载哈蟆油均应以此亚种(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RanachensinensischangbaishanensisWeietChen)为其正品动物来源。
产地环境
吉林长白山区面积9万多平方千米,包括东部山区、中部半山区。适宜生长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的主要区域是在海拔1100米以下玄武岩台地上,吉林省长白山区中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其中。这一地区的地形平缓,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为山地棕色森林土。
自然环境适宜林蛙生长
该区域植被主要以阔叶树林、矮小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体构成,郁闭度0.9以上,光照强度为2—3Lex。阔叶树主要有色木槭、春榆、紫梅、青杨、白桦、水曲柳、黄波萝、核桃秋、水冬爪、赤杨和暴马丁香等,低矮植物主要有山茄、美汗草、鸡爪芹、蔓乌头、大人字果、菟葵、在叶柴胡、毛百合、鹿药和四花苔草,以及禾本科、藜科、豆科、茄科、旋花科、苋科、菊科等多种杂草和阴暗潮湿的蕨类、苔类等植物。
独有的植被为长白山中国林蛙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一是上述三层植被可以减少光照,保持林下湿度;二是草本植物层是众多低等动物繁殖场所,如粉虱类、小叶蝉、小跳虫、圆跳虫类等微型昆虫,为长白山中国林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三是由乔木、灌木、草本三层落下的枯枝落叶腐烂形成的枯枝落叶层厚度达15—20厘米,为长白山中国林蛙提供了极佳栖息场所。
长白山中国林蛙属两栖类动物,繁殖、越冬离不开水,必须有一年四季不断流的河流。长白山区水系发达,河流纵横。适宜林蛙生长的山间河流,春季水深平均大于0.22米;夏季表面最大流速1.42米/秒,流量大于0.64米3/秒;秋季表面最大流速0.72米/秒,流量大于0.09米2/秒;冬季流量大于0.01米3/秒。
昆虫类群适宜林蛙生长
长白山有森林昆虫1200多种,其中林蛙喜食的昆虫类群齐全,而且数量充足。不同龄期的中国林蛙对昆虫类群的捕食有特异选择性,但是成蛙对昆虫类群食嗜极为广泛。中国林蛙的食物结构情况初步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1)幼蛙捕食昆虫种类中国林蛙幼蛙对昆虫有一定的苛求,主要是体形较小的一些昆虫,主要包括圆形跳虫科、菱蝗科、粉虱科、蚁科、小甲虫类、小菱蝗、二点叶蝉、小绿叶蝉、长额负蝗若虫、短星翅蝗虫、黑背蝗若虫、稻蝗若虫以及微型甲虫如孤甲、跳甲、小步甲等。
(2)成蛙捕食昆虫类群除幼蛙捕食的昆虫类群外,同时捕食各类蝗虫成虫。主要包括非洲蝼蛄、油葫芦、四纹丽金龟和甲虫类(小步甲、孤甲、天牛、中小型金龟、叶甲、金花虫、萤虫、叩虫、象虫、隐翅等)、鳞翅类(蛾类、蝶类等)、直翅类(蝗虫、螳螂、负蝗、蟋蟀、青蛉类等)、半翅类(蝽类、盲蝽、叶蝉、飞虱类等)。
原始生态条件决定了吉林长白山林蛙油质量
长白山是中国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自然综合体,1960年被确立为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同年成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局。1980年长白山又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MAB)组织的生物圈保护区网,被列为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保留地。保护区内禁止农垦、放牧,远离工业区,无任何污染,出产的林蛙油、纯天然、无污染、质量上乘,符合GAP标准。
历史渊源
中国林蛙的别名中有“田鸡”,哈蟆油亦常被称作“田鸡油”。《本草纲目》虫部四十二卷称鼃之别名为“田鸡”,原文为“鼃好鸣……南人食之呼为田鸡,云肉味如鸡也。”古本草中的“鼃”即蛙,包括了蛙属的许多种类,尤其是指分布于中国南方的蛙类,如虎纹蛙等,而不是今日之中国林蛙别名的“田鸡”。《四库全书·盛京通志》中有记述:“蛙,即鼃,好鸣,一名田鸡……土人呼为青蛙。”《辽海丛书·沈故篇》卷三中有“哈什蚂形似田鸡……”的记述,以上均明确表明古本草中的“田鸡”不是中国林蛙。因此,将中国林蛙及林蛙油称为田鸡和田鸡油是不恰当的,极易造成原动物来源上的混淆。
哈士蟆一名出现于清代,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始著的《四库全书》之《盛京通志》卷一百“物产”中有:“山蛤……多伏岩中,似虾蟇而大,腹黄红色,俗呼哈什蟆,向亦充贡。”的记述。
在历代本草中,鼃、虾类及山蛤多以全体入药,至今中国林蛙干燥全体亦作药用,但有关其“油”入药情况未见任何记载。关于哈士蟆油的记载首推《辽海丛书·沈故篇》卷三,原文如下:“哈士蟆形似田鸡,腹有油如粉条,有子如鲜蟹黄,取以作羹,极肥美,然惟兴京一带有之,满洲人用以祀祖,取其洁也。”另外《桦甸县志》卷六,在“食货”、“物产”、“动物”中有以下记述,“田鸡,状与蛙一致,惟背明黑,腹或黄或红,后足比蛤蟆加长为异,冬季蛰伏入水,春暖产卵于水后,卵生有白粘质物即其腹内之脂肪,人所珍视,呼为田鸡油……土人秋间捉之入市,得值颇丰,清时岁取入贡,名哈什蚂”。很明显,这里所说的“田鸡”实际上是中国林蛙,“田鸡油”是哈士蟆油。以上可以看出,林蛙油起初在东北民间作为美味食品应用,使用过程中发现具有明显的滋补强壮功效,达到“人所珍视”的程度,成为名贵药材与补品。
林蛙油的动物基源是中国林蛙已成定论,但蛙属其他动物的输卵管能否作为林蛙油应用尚需深入研究。20世纪50年代,刘仁甫等认为林蛙油为黑龙江林蛙的干燥输卵管,后来《中药志》、《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多种著作及文献均将黑龙江林蛙作为林蛙油动物基源之一。实际上,黑龙江林蛙在当地药材收购部门称之为“山沟子”,其体形小,输卵管也小,在当地捕捉食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1985年版开始,以哈蟆油一名收载中国林蛙油,将其动物基源定为中国林蛙。
20世纪30年代,有人在吉林省蛟河、敦化的深山沟中开始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永吉县也有人修建水泥池进行圈养,方法很粗放。
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修了养蛙楼,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最后以失败告终。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东北人工放养林蛙的人数增多,但收效甚微。1958年,吉林省农业学校在锅顶山修筑规模宏大的养蛙池,进行圈养,也未成功。
1975年,吉林市药材公司在蛟河县进行人工孵化自然放养林蛙获得成功,但回捕率非常低。
1985年,“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1990年,“应用农业工程方法研究哈什蟆养殖方法”相继通过吉林省鉴定。以上养殖技术实际上是半人工管理下的种群复壮,俗称半人工放养或封沟养蛙,回捕率较自然放养大幅度提高。随后两项成果迅速推广到全省各长白山中国林蛙产区,并在实践中得到逐步提高和完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1987年以来,由于市场的拉动作用,吉林省长白山区域内封沟养蛙的农民越来越多,遍布全省长白山区域4个地区的25个县(市、区),放养区域化明显,放养规模越来越大。在吉林省的养蛙户中,放养大户(年产林蛙6万只以上,平均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占25%,中型户(年产林蛙3—6万只,平均年收入在5—10万元)占50%,一般户(年产林蛙3万只以下,平均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占25%。
2000年,作为国家北药基地的吉林省,开始对10个常用中药材进行“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生产技术基地”建设,林蛙油是其中之一。林蛙放养技术的SOP已经完成,林蛙生产(包括放养和产地加工)正逐步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生产情况
2001年,吉林省已有5990条沟用于封沟放养林蛙,专业养蛙户7800户,回捕林蛙3.95亿只,产林蛙油100吨,总产值6.3亿元。
2010年,吉林省年回捕林蛙商品量3亿只左右,生产林蛙油160吨左右,半人工放养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产值达到15亿元。
2017年,白山市封沟达到822条,林蛙放养面积达到220万亩,林蛙贮量达到18亿只,年捕成蛙1.2亿只,林蛙油产量20吨。
产品荣誉
2003年04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