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发扬“一线精神” 做好做实乡村振兴

作者: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2-11-12   点击数:     【字体:

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依托“五组一联”,发扬“一线精神”,将党建活力变为发展动力,全力以赴做好做实乡村振兴这篇文章。

昌宁县漭水镇明华村百姓抢抓时节收黄谷。(罗文昌 摄)

昌宁县漭水镇河尾社区阿背寨梯田(罗文昌 摄)

组织在一线引领

昌宁县漭水镇漭水社区现场培训(罗文昌 摄)

漭水镇以沿江社区党总支为试点,在全镇9个村(社区)推行 “五组一联”,即通过各村(社区)党总支牵头、党员带头、干部承头、群众自愿,组建产业振兴组、环境提升组、文明新风组、综合治理组、致富帮带组5个组,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基层建设积极性,彻底解决农村基层治理“末梢”问题。

通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区、把党员派到网格去”的方式,充分发挥组织凝聚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进产业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依托产业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等载体,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将组织在一线引领工作贯穿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过程。

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引领产业发展,引导和帮助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小养殖、小买卖、小作坊、小庭院“四小工程”,做实茶叶、蚕桑、畜牧业等传统产业。

干部在一线担当

昌宁县漭水镇党员赵学敏到挂联农户家慰问讲学。(罗文昌 摄)

通过“五组一联”形成“参与治理、联系群众、听取意见、汇报困难、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除丧失劳动力和无帮扶能力的党员外,全部实行“1名干部挂联多户群众”,通过微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及时掌握结对群众生活生产存在的困难,定时间定责任对结对联系人员进行帮扶,每月固定时间深入联系户家里进行帮扶,定期开展慰问,并指导致富增收新渠道,真正做到帮到点上、帮到实处,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实现了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向“点对点”“门对门”“人对人”延伸,达到“党员带群众、群众帮群众、群众安居乐业”目标。

党性在一线检验

昌宁县漭水镇漭水社区举行采茶比赛。(罗文昌 摄)

党员干部在战略上以稳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任务上严格对标动态监测结果,切实强化精准帮扶措施;在战术上因户因人施策,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错一项。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性在一线检验,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凝聚起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强大合力,保持教育、健康、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资金整合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群众在一线给力

昌宁县漭水镇漭水社区群众自发保护茶王树。(罗文昌 摄)

采取政策宣讲、先进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措施,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用,将扶志扶智纳入党史学习教育。在村(社区)党支部开展“读书班”“交流会”等志愿活动,将“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积极探索先富带后富、产业扶贫、技术传帮带等创富带富帮扶机制,采用“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的模式,让有技术有门路致富带头人与需要帮助的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坚持示范带动、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群众在一线给力,形成规模集聚效应,提升乡村发展能级,加快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走出“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版权所有 ©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 2022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沣源路452号云南农业大学西校区国家工程中心

电话:0871-65229850,65229897  邮编:6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