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至20日,由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联合主办的“美丽中国–魅力长江——生态影像记录长江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会议”在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安仁校区召开。此次会议旨在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探讨影像赋能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文明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传播,构建交流互鉴、共谋发展的对话平台,讲好新时代巴蜀故事、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员、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专家服务处副处长杜发春老师参加会议交流发言并进行会议总结,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秋亚迪、杨江平受邀参加会议。
会议分为开幕式、主题发言、创作专场、创作分享与对话交流、闭幕式五个环节。在对话交流环节,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文,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员杜发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何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Moudi Mahdi,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讲师赵亚川,贵州师范大学瑞士研究中心副教授左振廷七位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经验,就影视人类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相互促进的方式进行了多维度的交流与探讨,并分享了见解和思考。杜发春研究员强调影视人类学和生态人类学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争取整理出版相关研究成果。
受彭文斌教授和黄萍教授的委托,杜发春老师对本次会议做了学术总结,认为会议内容丰富,角度新颖,层次多元,参会学者切实践行了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治国理政、服务长江上游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和使命担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会议主题和议题站位高。会议的主题(美丽中国–魅力长江)站位高,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促进长江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会议的议题(生态影像记录长江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结合主办单位的学科建设,定位为生态影像记录,这是生态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科的有机结合,将有力促进川影的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研究长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会议安排有创新。会议议程不仅有开幕式、两个单元的主题发言,而且创新安排了4个影视创作专场、创作分享与对话交流,这是一场学术的盛宴和艺术的盛宴。会议安排的2个单元12个主题发言,充分体现了“点、线、面”的交互融合:面上研究具有国际视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华代表赛巧、日本导演竹内亮、伊朗学者穆迪在会上发言,充分赞赏中国长江环境治理和发展取得的成绩。云南社科院李永祥研究员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生态、灾害与防灾研究为长江上游研究提供了国际比较视角。西南科技大学崔忠洲副教授深入探讨了美国学者西德尼·甘博(Sidney D.Gamble)拍摄的影像对都江堰历史研究的价值。线上和点上的理论提炼有创新。会议发言和影视创作专场集中在长江上游,不仅有新的理论发现,而且有新的史料和影像支撑。比如湖北大学郑晓云教授关于“长江水文化的结构、要素、价值和关系”、西南民族大学杨正文教授关于“堰口:探索成都平原水利社会关系网络的结合点”、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才让本关于“青海牧区人蓄矛盾的视角、情动、与行动”、四川大学副研究员杜芳和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张露老师以大理州为例讨论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把大理纳入长江流域研究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理论新意和实践意义。点上和线上的资料挖掘有深度。发言学者在史料和影像挖掘等方面都有详实的资料支撑,尤其是在4个创作专场“村民影像系列影片”、“平衡及其倾斜的平衡”、“薅草锣鼓”上体现了文本与影像的有机结合,展示了学者们和导演们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三是会议组织有序高效。本次会议邀请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广播电视台的100余位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管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学者相聚在安仁古镇,共话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商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的影像实践。在短期内成功组织了这么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充分体现了川影领导的重视和大会组委会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展示了川影学生靓丽的风采。
据悉,本次会议的100余位专家学者来自兰州大学、湖北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重庆广电集团、成都广播电视台等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广播电视台。此次会议是一次学术和影视作品的盛宴,学者们通过智慧与创意的碰撞,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江平,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4级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秋亚迪,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农村区域发展硕士研究生)